in
双面“绣”姑苏|精“制”:有“容”乃大
来源:苏州新闻 | 作者:国科科技 | 发布时间: 538天前 | 830 次浏览 | 分享到:
核雕技艺是在一枚小小的果核上进行雕刻,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苏州集成电路产业的"微型宇宙"。只有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虽小虽轻,却是现代社会的"工业粮食"。一起来感受方寸间"起舞"的江南精工。

核雕技艺是在一枚小小的果核上进行雕刻,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苏州集成电路产业的"微型宇宙"。只有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虽小虽轻,却是现代社会的"工业粮食"。一起来感受方寸间"起舞"的江南精工。

初中课本里有一篇让人印象深刻的明代古文,叫做《核舟记》,它讲述了巧匠王叔远能够把一枚小小的果核雕刻成一枚精细无比的小船。如今,苏州光福核雕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雕刻核舟也成为了检验每位核雕师技艺的一种公认标准。

从事了十二年木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陆小琴,在转行核雕之初,就做了个大胆的决定:重现《核舟记》中的精品,给自己一个证明。

"我们要1比1地把它还原出来,整个船上是有五个人物、八扇窗户,这个小窗户可以开合自如,估计就在一厘米左右,在这么小的果核上还要刻字,全都是裸眼雕刻。正好这段时间要举行亚运会,所以作品被杭州博物馆借过去展览了,想让世界人民在亚运会期间看到我们中国的雕刻,中国的工艺美术",陆小琴说。

二十多把不同刀口的钢刀,削铁如泥,大小不同的橄榄核,历经千挑万选。

陆小琴说,整个"苏作"就是一个特点,那就是"精、巧、细、柔"。像这种操作模式,手在握刀握核时,要"换一种骨头",要让姿势适应自己,这是很痛苦的。手被一刀直接扎进去,上面缝了几针,这都是常有的事情。做核雕,首先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

千回百转的刻刀,方寸之间的果核,纵横交错的刻痕中,生长出灵动的画面。

"我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在核雕上面把这种光影的技术研发出来了,后来我也申请了专利,最终我的光影核雕获得了江苏省的科研项目,这也是民间艺术工艺第一次获得科研项目",陆小琴说。

青年非遗工作者、核雕高级技能师朱蒙佳表示,核雕其实是"芥子纳须弥"的作品,可以在核雕上面表现苏州园林,在方寸之间展现《核舟记》。小小的核雕上可以雕刻出千变万化的图案,是可以让作者展现出自己想法的一方天地,它其实很广阔。

对于核雕技师来说,技法是皮,创意是骨。一件作品,就是微缩的世界、小小的宇宙。往"小"不断精进,赢得的是更"大"的空间。

在位于园区的国科科技总部,"飞针"正在对一片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的几十万个检测点细细"雕琢",这是整个生产制造的最终测试环节。算法程序提前将检测任务分配到每一根"飞针"上,定位精准,要求极高。

"我们最小的焊盘可以测到十微米了,一张A4纸的厚度是一百微米,十微米就是它的十分之一。用来测试的飞针头的针尖可以达到五微米,是一张纸厚度的二十分之一的直径。我们检测的压力可以做到0.3克,就像用一片羽毛轻轻刷过产品的表面,不会在这个封装的产品表面留下任何的扎痕",苏州国科测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朝光介绍。

精益求精,在"小"中向更高工艺攀升,也是芯片制程的追求。

"我刚来苏州的时候,参观了苏州的一些园林,包括苏州的一些非遗,像核雕之类的,都是很精细的操作,给人感觉都是精雕细琢做出来的。对开拓者来说,我们也要在精细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灵感,要深思熟虑、精雕细琢,这样就可以做出比较完美、达到可行性的产品",吴朝光说。

与核雕技艺呈现的鬼斧神工一样,当我们将芯片在显微镜下放大,会发现其中的别有洞天。不同的技术与排列组合,将创造不同功能。

如果说手机芯片是手机的大脑,那么汽车芯片就是汽车的大脑。芯片对于汽车来说有多重要,可以从一个数据中了解。从燃油车发展到新能源车,一辆汽车所需要的芯片数量从500颗增加到了1200颗,而对于中高端车企来说,数量只会是有增无减。这么多芯片,缺了谁都不行。而随着未来汽车发展驶入快速的智能化车道,所需要的芯片数量不仅越来越多,要求还会越来越高。

"对于汽车芯片来说,它对可靠度的要求,实际上故障率是百万分之零,就是你可能供100万颗芯片,在汽车的最终使用当中,是不允许出现故障的",苏州国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肖佐楠说。

2014年,苏州国芯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50多人的研发团队历时5年,经过上万次功能测试,实现了国产汽车电子车身控制芯片"零"的突破。随后,又系列化布局了国产发动机控制芯片、安全气囊点火芯片等12条汽车芯片产品线。2022年量产销售规模已达到400万颗。

肖佐楠说,一个芯片里其实可能有几亿个晶体管,但当它们成为芯片,在里边是很小很小的,特别像苏州的微雕核雕,包括一个个小的丝线都十分精细。从整个精髓来说,做芯片和核雕其实是一样的,都要真正地喜爱它,然后沉下心来,保持韧性,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好。

国家级光通信集成电路专家、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特聘教授蔡轶表示,把苏州传统的核雕工艺和现代集成电路产业做一个类比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苏州城市性格的角度。核雕工艺是在小巧坚硬的橄榄核上面做精致的雕刻,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要求匠人具备无比的耐心、韧性和定力。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就是在更微观尺度上对芯片的雕刻,这就更需要像核雕匠人一样的耐心、韧性和定力。正是苏州这种历史和发展一脉相承的特性,造就了根植于苏州,又能稳步发展的集成电路产业。正是苏州这种既灵秀,又有韧性的城市性格,使得她能够在"核"与"芯"的方寸之间,创造出别有洞天的神奇和魅力。